安徽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双向冲刺”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10-23 10:50
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优化十大新兴产业布局交付,从产业赋能到生活增效——安徽优质职业教育...
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优化布局,服务十大新兴产业,从产业强国到生活增效——安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向冲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学校的建筑实训工厂学习。安徽职业技术大学专业课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和编程任务。近年来,安徽在全国率先实施九大改革,构建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积极对接全省十大新兴产业,优化B校专业布局,推动专业升级转型。在安徽产业发展版图中,职业教育不是旁观者,而是深层次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无数青少年的人生坐标中,职业教育不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点亮梦想的“首选”。产业与生活的“双向冲刺”成为安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注脚。建设职业教育“立交桥”,“九项改革”打造安徽典范。纵观安徽职业教育版图,规模惊人:全省现有职业院校310所(高职本科2所,高职76所,中职232所),专业6058个,在校生138.4万人。高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分别居全国第11位、第9位,每年培养近5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这么大的系统就像教育领域的“飞机”。如何驾驭这艘巨轮它不会因为体量庞大而进展缓慢,反而成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经济繁荣的主要引擎?记者从安徽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了解到,安徽职业教育敢于冒险,将通过发展“跨越式”的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安徽大力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已确定甲类中等职业学校64所、乙类中等职业学校118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水平显着提高。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地位,立项产生省级技术等级45个、省级职业等级31个、职业等级4个等级。有8个省级“双创”实施“特色”建设培育工程,7所高职院校入选第二批国家“双高计划”;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不断发展,建成9所致力于高水平大学的地方大学,升级改造2所高职本科职业学校,另有3所高职本科院校建设纳入建设规划。至此,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学校以高职学校为主体,本科生的引导进一步完善。同时,安徽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九项重大改革:主导市级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市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权限,强化市政府主体责任。县级人民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各县致力于办成规模宏大、质量上乘的优质学校。 2015年以来,全省淘汰、合并、改造“空、小、散、弱”中等职业学校180所,减少43.69%;率先规范了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类别名称、招生标准、教职工标准、职称评定等。实现其他方面的政策统一,激发中等职业学校的活力;牵头建立全省统一网上中职招生平台,整合平台上各类中职学校和各级技工学校,打破学生资源堵塞,d 教育管理登记标准;会同教育部牵头发布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出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十大产业系列政策,制定职业教育资源与重点产业匹配战略规划,推动实施混合所有制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产业体系、职业教育启蒙等改革改革;牵头实施第二职业学校达标办学项目,提前两年全面实现第二职业学校达标办学条件;牵头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升级版示范建设,引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升里职业学校;牵头宣传职业教育法实施措施,先后有8个省市来我省学习职业教育立法经验;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公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规范和建设指标数量、设置条件要求、“九共”校企双主模式改革任务和特色亮点等,加强建设指导。优化发展博克教育全国“专业群”和“六个对接”服务业。近年来,为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支撑安徽产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满足十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安徽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f 政策文件。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发布了《安徽省职业教育服务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教育体系与发展需求对接、专业体系与产业体系对接、教学过程包括劳动过程、小便的生活工作供给、与能工巧匠的集体教学、生命教育中的声音教育、与生活教育的集体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六个对接”工作步骤。 大师级工匠,生命教育中的声音教育,大师级工匠的集体教学。学习。省政府根据《服务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基础结构改革》,变更升级1052个专业点; 1,559 家新成立急需专业点; 1,297个专业点因过渡暂停;取消不符合要求的271个专业点。 “三年来,学校主动停招日商、应用电子等15个与市场需求脱节的老专业,同时增设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等聚焦安徽10个新兴产业的21个专业。”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创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安庆标表示,学校专业建设精准对接区域发展,紧紧围绕安徽省“三区一区”战略部署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学校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致力于发展一批省级专业水平和特色专业,确保人才培养紧贴产业升级路线。作为安徽省首批由高职升本科的职业学校之一,安徽职业技术大学也在积极行动。该校智能制造学院党总支书记常辉表示,根据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学校将专业从70多个调整为50多个,保留了与行业相适应的专业。符合产业发展需要且招生良好的贵族。升格为学士学位后,学校不仅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还进一步提升就像在本科专业的理论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会操作,还要了解操作原理。 2025年,全省中等和高职院校将新增专业598个,取消专业606个,职业学校专业链普遍覆盖全产业链。全省职业学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生57万人,年均输送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0万人。到2025年,省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安徽省外毕业生就业率达到27.6%,为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支撑总量。 “以前,安徽各地殡仪馆招人时,都要引进国外职业院校殡葬专业的毕业生。s。我校开设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以来,先后与合肥、芜湖、安庆等地殡葬管理所、殡仪馆、殡葬服务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民政管理学院社会服务教研室主任郭海燕表示,这些学校合作单位先后为学校殡葬提供了实习机会和工作岗位,也为学生们提供了留在家乡、为人民发展服务的机会。打造成长“直通车”,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10月15日上午,安徽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202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王曦在工作室反复进行无人机结构验证学校给他安排的。通过安徽职业技术大学与安徽建筑大学的联合培养,王曦不仅获得了安徽建筑大学的本科文凭,还在安徽职业技术大学接受了全方位的实践学习。在校期间,他在学校孵化场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商业实体,带领来自各个贵族的同学研发和制造无人机。 “学校提供了工作室空间和一些硬件,这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在王曦看来,职业学校拥有专业的培训设备和师资,以及丰富的实践平台和培训机会,让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拥有广阔的空间来实现职业梦想。目前,他的工作室已经开始接到特种无人机的研发订单。据了解,为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安徽积极构建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实施121个职业解释教育试点,32个试点单位开展MGA高中普一体化试点,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换、学生互转; 151所中等职业学校、61所高职学校开展五年综合培养,认可高等教育有69所职业院校、113所中专高等院校,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后一公里”;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应招生规模也从2014年之前的5个学院、800个招生计划增加到2025年的20个学院、6600多个招生计划;校际“初转本科”联合培养设有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39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开设应用型本科专业108个,年招生3.7万人。高职毕业生升学之路日益畅通。 “十四五”期间,安徽在全国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年均获奖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竞赛获得全国竞赛一等奖7项,稳居全国第一,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高。共同绘制共赢的“生态圈”,共享资源,沿着“产教融合”的方向发行。在阜阳技师学院,京东汽车、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学校周边,京东也有标准化校园商店。 “公司从管理模式到技术标准,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并全面融入教学。”学校负责人表示,这种深度融合让学生从入学那一刻起就沉浸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现技能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同步提升。焦浩杰是京东在学校开设的迎新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之一。在学校课堂上,他最拿手的技能就是更换垫子;进入京东汽车维修店进行实际操作后,他发现自己可以使用更先进的工具来完成工作。 “只有在课堂上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在车间里使用先进的工具进行培训,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技能。”同时,校际合作不仅带来了资源的补充,也带来了机遇。教学模式的变革和“毕业工作”的精准要求。在安徽,教育产业整合、学校合作的案例还有很多。产教融合没有固定的模板,但在产业发展的“沃土”中生长出了多种有效模式。由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组建的合肥现代职业教育集团,被认定为职业团体职业团体。学校与蔚来汽车、大众汽车、合肥聚亿动力联合申报的“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成功获批安徽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学校还积极推进合肥(新站)高等教育教育企业建设,牵头成立四大教育产业联盟,以联合体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并成功入选教育部2024年产学研融合典型案例。以芜湖职业技术大学为龙头单位,入选首批28个国家级产学研培育项目。联合体以产业发展前沿为标杆,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多主体合作、加大运营、共建共管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发展模式,为芜湖市加快省级副中心城市建设赋能增效。富阳职业技术学校与比亚迪福南公司、怒龙船舶、中兴协力、芜湖奇瑞集团等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其中,中兴通讯共同出资6000万元,政府配套1500万元,建设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安徽)公立学校实践;新隆造船投资3600万元在学校建立船舶零部件生产线;芜湖奇瑞在学校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室;安达士驾校建立了汽车美容、保养培训基地,实现汽车维修、美容、保养一体化营养。安徽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西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以“金融大数据处理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载体,共同探索出产教融合“三融合、五共享、三维立体”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实施双元制教育,引导不同资源双向进入和整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安徽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经济大省转变的过程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无数人的命运与该省的工业雄心紧密相连。当职业学校的“城墙”被改革变革的活力击穿时,传递出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信号:职业教育不仅能传授技能、为每个人提供辉煌人生的途径,还能助力产业经济的发展——这既是个人和产业的成果,也是共同发展的“双向强化”。 ——升级与发展。 (本文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林丽萍